沐鸣2代理注册_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东英:一生为国炼“金”
日前,正在全国巡回展览的首个现代科学家群体展“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上,冶金专家李东英院士捐献的科研和工作笔记格外引人注目。40年的工作笔记一共有多少本?李东英自己也记不清了,“反正要车来才能拉走”。
这些纸张记录了他漫长的科研时光: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他全力投身于恢复选矿工业生产;两度赴苏联学习采矿工艺和稀有金属冶金,系统开发我国稀有金属的技术路线,并组织攻克了我国当时尚属空白的几十种稀有金属的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出用于“两弹一星”等国防建设和尖端技术所急需的新材料;首创将稀土元素用于农业的科学研究……
但这40年的工作笔记仍不足以囊括他的整个科研生涯。60岁“正值工作的开始”,70岁才退出科研一线岗位,90岁还在参与领导工程院项目……如今这位94岁高龄的稀有金属冶金专家、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开拓者还在继续工作。
研制稀有金属材料
“我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1949年7月,东北解放初期各有色金属选矿厂恢复生产之际,选矿捕收剂黄药的缺乏难倒了大家。李东英刚刚参加工作一年,临时被“抓”去研究黄药。日本人研究了几个月都未成功,他仅仅两周就研制出第一批液体黄药。为了解决黄药的运输与存储问题,他又研制并生产出固体黄药的工艺和设备,基本生产工艺一直沿用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只能生产8种有色金属,到1957年,我国也仅能生产22种有色金属,40多种稀有金属的生产还是空白,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发展。
1951年,李东英前往苏联进修有色金属选矿,回国后为当时的大型矿山提供了选矿生产的工艺流程。1956年,因国家生产建设的需要,李东英再次赴苏联进修稀有金属冶金。两年后,李东英回国,组织协调各方力量,研制出22种稀有金属材料,为攻克全部64种有色金属做出了贡献,也为使国防尖端技术和“两弹一星”所需的稀有金属材料立足于国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李东英说。
抱着中国人走自己发展道路的决心,李东英提出了以研究稀有金属主流程为主,从工艺技术、专用设备、分析检验、控制技术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系统地开发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技术路线。
同时,通过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李东英还主张我国立足开拓量大面广的应用领域来大量开发稀土资源。稀土一向有工业味精之称,却鲜少有人知道稀土还能成为农业助手。“把稀土用在农业,是咱们国家的首创。”李东英院士回忆。
1972年,他首先倡导开展稀土农用的科学研究,在燕郊干校的麦田和棉田里对比试验后发现,使用微量稀土元素的作物显著增产,优质和抗逆效果明显,并且稀土元素并未进入果实。1988年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成立后,李东英连续担任国家计委稀土专家组首席专家,在全国大面积示范和推广稀土农用。
到上世纪90年代初,稀土元素在种植业上的应用已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平均年推广面积约5000万亩,增产粮棉达100万吨,年增加经济效益6亿元以上,并向林业、牧业、养殖业发展扩大,累计获经济效益近百亿元。
鲐背之年再出发
“只要我还有用,就不会回避工作”
“他爱下棋、拉二胡,但是没有时间,他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工作。”老伴回忆,有一次李东英参加了正上中学的儿子的家长会,“儿子高兴地直嚷嚷,说我爸爸来给我开家长会了,不过印象中也只有这么一次”。
1990年从一线退下来后,李东英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75岁高龄的他仍奔波于祖国各地。
“只要我还有用,我就不会回避工作。”李东英说。确实如此,60岁本到了退休年龄,但他说“60岁正值工作的开始”,1979年,59岁的李东英担任了我国包头、攀枝花、金川三大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带头人。他还积极参与国家科委组织的三大资源综合利用联合攻关的组织领导和钨、锡、铝等有色金属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一直持续工作至今。
技术政策的制定需要一个知识面广、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动向的人参与。李东英成了不二人选。1988年,时年68岁的他领导组织并亲自参与了制定有色金属工业技术政策、中国技术政策材料工业部分、全国科技长远规划有色金属部分的前期研究,组织编纂大型科技丛书首版《有色金属进展》40余卷。在制定政策时,他亲自提出纲要和总体构思,亲自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在初稿出来后又一字一句审阅修改。
如今,已过鲐背之年的李东英并未选择“退隐”在家,颐养天年。
90岁时,他参与领导了工程院的有色稀有金属咨询报告的项目。在指导工作的过程中,“不要自以为是”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我应当有自知之明,现在不在一线工作,对一线情况不十分了解,认为对的东西,可能已经过时了,认为办不到的东西,可能可以办到了。”
培养三代专业人才
“干这行首先要实事求是,还要有热情和愿望”
如今,越来越多人进入有色金属行业。李东英认为,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踏实。“没那么大能力说有那么大能力,没那么大贡献说有那么大贡献,这不是弄虚作假吗?”他培养年轻人首先要求实事求是,增加能力、本领。
李东英提出了“五新思维”,即信息新、装备新、人才新、项目新、发展思路新。只有新,才能保持领先,要有新的思维、新的信息,项目不能老搞以前的。他强调“五新中,人才新是最重要的”。李东英培养了三代人才,如今这些人才遍布选矿、稀土、钛等各个领域。
“还要有热情和愿望。”李东英用自己的人生观激发年轻人才的工作热情:“人来到世界上应当有所作为,不是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年轻人指明方向。在北京辅仁大学选择由物理系转化学系也好,第一、二次去苏联由研究选矿到进修稀有金属冶金也好,他都是适应国家当时的建设需要、根据自己特点做出的选择,用他的话说,就是“为了利用、发挥自己的所长,能对国家有所贡献”。任何人都不是万能的,年轻人的努力方向应该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一生为国炼“金”做出的重大贡献,李东英用一句“都是过去的事了”一带而过。“中国的稀土金属资源很丰富,但是利用水平仍有待提高,有的高质量产品还需要进口。”说到国家有色金属工业未来的发展与突破,他将期盼的目光聚焦到年轻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