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2平台已注册入口_铜陵——你所不知道的“铜”话故事

    原本以为是一座重工业资源密集型城市,探访之后,却有一种意料之外的兴奋。

    兴奋,不仅在于这里的人们对铜都精神的传承,对现代影响依旧深远;更因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坐标上观照这座城市,分明就是安徽省乃至整个中国砥砺前行、改革创新的最好表征。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在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号角吹响之际,7月5日,长三角采访团沪苏浙皖新媒体记者们来到铜陵,深入车间厂房,感受铜都文化,聆听铜都故事。

   
想当年,也曾“资源枯竭”

    翻阅铜陵地图可以看到,这座小城面积仅有3008平方公里,承载着全国170万人口。以铜立市、因铜而兴。

    过去,坐拥着有色金属富矿,这里至少十分之一的居民是当地铜厂技术工人,直接或间接参与有色金属生产制造工作。铜陵市也是全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和最大的电解铜生产基地,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电子材料基地和水泥生产基地。

    然而,随着资源的逐渐枯竭和传统生产模式的逐渐淘汰,这座低调沉默的铜都小城市一下子以“崛起”的精神状态出现在大家面前,关于转型发展的话题迅速升腾。

    10年之间,铜陵市上下“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积极探索创新转型“铜陵路径”。

    目前,铜陵已形成了完整的铜产业链,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0.6%,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4%,铜产业在GDP占比由90%下降到55%。

   
看如今,占据“半壁江山”

    下高速路口,进入铜陵市,一个大铜鼎跃然眼前,释放着全国文明城市的信息,也昭示着一个千年铜都的现代文化。

    城区各主要路口及社区广场前,散落着一座座铜雕塑。铜文化的印记在铜陵随处可见。

    在上世纪80年代,家电可算是个稀罕物件,一台普通的日本19寸彩电摆在家里,能瞬间引起一条街区的轰动。如今,家用电器家家都有。这一风云巨变,主要得益于家用电器中导线技术的日臻完善与提升。

    40年改革发展,40年风云巨变。走进铜陵金威铜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轰鸣的机器声传来,一台台1250mm宽的铜带轧机正在紧张开展作业。

    易志辉是这家公司的技术主管。记者采访他时,这个笑起来憨憨的中年人,就忍不住拉开了话匣子。他一五一十地介绍了公司的系列产品,介绍产品在电子行业的应用,如数家珍。

    嫌泛泛的介绍不过瘾,易志辉将记者领到铜带生产车间。车间很大很高,室温燠热,才呆几分钟,人就汗流浃背。再加上机器的轰鸣声,更让心气烦燥。

    "这是全世界唯一一条在运行的生产线!这是我们金威在行业里的骄傲!"望着他自信满满的神情,采访团对中国的制造业、中国的制造队伍又多了一份敬意。当采访团向易志辉伸出大拇指时,他却话锋一转,说出了他的忧虑,“如今,无论是铜线,还是铜箔,我们国家在铜产业领域很多都领先世界,但唯独铜板制造,还有日本、德国走在我们前面。要想实业立国、技术强国,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铜产业的领军企业,我们金威人必须只争朝夕!”

    电气时代,只要用到电的地方就要用到电磁线,而电磁线中90%是漆包线,中国电线电缆行业标准制定单位之一就在铜陵。而精达的产品普遍应用在家电、汽车、船舶以及航空航天、电子通讯等的高端领域。

    “初战告捷。”走进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你可以看到比头发丝还细的铜绞线,而该公司合金最细的甚至能达0.01MM,相当于正常人头发的七分之一。精达公司自主研发“多层分线排分线”“张力配重块”“自由组合式多功能分线板”等技术,相比国内主流工艺减少中间两个流程,提高生产效率20%,节约人力成本15%。

    “行业内普通绞合导线产品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饱和状态,而以新能源汽车专用线材、风电装备用线、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用线为代表的高端产品则由于技术起点高、供应厂家数量有限,存在较大供应缺口。”精达公司总经理陈彬表示,掌握核心技术,拥有核心竞争力就是精达制胜的关键。“北汽奔驰,百分百使用我们公司的产品。”

 
  换新颜,全靠“工匠精神”

    提起铜陵,不得不提起“铜陵有色”。

    9年来,针对铜陵有色“一业独大”,铜陵确立“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的产业发展思路,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做优、做新战略性新兴。

    铜陵华丽转身的奥秘被归结为“进军高端”。

    “这里30%的产品销往长三角,和很多长三角企业都是20多年的合作关系。”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彬介绍,作为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主导单位之一,这里一直是国内漆包线行业的领跑者。

    董龙君同志是金威铜业公司熔铸分厂合金炉班班长,负责合金炉班设有芯炉组和无芯炉组的铸锭生产工作。

    工作已有十多年的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铜陵人。在他的带领下,2013年芯炉铸锭生产从每天的2根提升到两天的5根铸锭,铸锭产量从2009年的2824.345吨增加到2013年的13379.012吨,产品质量从2009年的89.3%提高到2013年的99.56%,并实现设备零事故,顺利完成该公司下达的各项生产经营任务。

    刘中健现任金威铜业公司粗轧机组组长,2013年他带领全机组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实现粗轧机组产品产量、质量上新台阶。该机组全年生产铜板带通过量6万多吨,轧制成品近8000吨,占公司产量成品1/4,成品率较2012年提高20%。他所在小组连续多次轧制出180卷/月带材,其中670mm紫铜带卷单卷成品剪切量创7.9吨历史。

    不论是董龙君还是刘中健,记者发现,这里一大半以上的人才都是本土人才。总经理陈彬也是一位从技术工人变身高级管理岗位的典型案例。

    铜陵转型的成果得益于上下不拘一格降人才,只唯能力选人才。

    借东风,打造“卓越城市”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铜工业基地,第一炉铜水,第一只铜业股票……铜陵作为“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曾创下许多个第一。

    随着2009年铜陵被认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传统产业发展难以为继。铜陵市先后召开全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大会、全市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示范建设工作大会,统一转型思路,谋划转型出路。而以铜维生的技术工人们则不断的破釜沉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高精尖领域进军。

    为传承好铜都文化,铜陵上下采取了多项举措。

    该市坚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涌现出一批国内国际同行业领跑者,有的企业甚至已经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始终与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和社会往来频繁。自建市以来,铜陵经济社会活动与长三角密不可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推进“东向发展战略”,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发展更为密切。

    今年1至5月份,长三角地区是铜陵招商引资的主要来源地,全市亿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资项目和实际到位资金中,来源于江浙沪地区的在建投资项目98个,到位资金140亿元,占全市引进项目的52.7%、总到资的56.4%。

    “在很大程度上说,没有长三角,就没有铜陵。”铜陵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程双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该市立足自身实际,在基础、产业、平台、创新、改革、开放、环境等方面全面加强对接。

    此外,铜陵作为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节点城市,该市积极明确自身定位,“创新发展试验园区、产业合作承接基地”,走好差异化、特色化的道路,确定了水清岸绿产业优全国卓越城市的定位。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据铜陵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程双林表示,铜陵将搭好“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船,共享长三角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改革创新成果,期待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加强与长三角的合作,助力铜陵转型升级、迈向卓越。